地址:项目名称:重庆科技学院精品课程

  上世纪40年代,前苏联格林科夫教授主编的“冶金炉”一书(冶金炉热工理论)问世。作为冶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—冶金炉,于5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作为教材使用。50年代末期,北京科技大学倪学梓教授主编了更适于我国使用的“普通冶金炉”教材。两门课程的体系大体一致,主要由气体力学、传热学、燃料燃烧、筑炉材料等四部分组成。
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,对冶金过程及其热工过程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上世纪60年代,国外许多大专院校的工程专业相继开设了有关“传输现象”的课程,传输理论(数理解析很强的基础理论)成为与力学、热力学及电磁学等具有同等地位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。70年代初,美国盖格教授主编的“冶金中的传热传质现象”出版。该书将传输理论引入冶金热工过程,使冶金热工理论有了质的飞跃。70年代后80年代初,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始对“冶金炉”课程进行改革,本科层次毫无例外地改革成“传输原理”,并出版了相应的教材。如高家锐教授主编的《动量、热量、质量传输原理》,1987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;张先棹教授主编的《冶金传输原理》,1988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;苏华钦教授主编的《冶金传输原理》,1989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。2000年以后,冶金工业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闫小林等编著的《冶金传输原理》、沈颐身等著的《冶金传输原理基础》和沈巧珍等编著的《冶金传输原理》。
  2003年,课程负责人朱光俊教授,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,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,编写了冶金工程专业的“冶金传输原理”课程教学大纲。该大纲确定本课程由三部分内容组成:动量传输、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,要求以质量守恒定律、牛顿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,重点介绍冶金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动量传输、热量传输、质量传输基本概念、基本定律及基本解析方法,2006年冶金工程专业开出该课程。根据课程大纲要求,相继选用了高家锐教授主编的《动量、热量、质量传输原理》和沈巧珍等编著的《冶金传输原理》作为课程教材。选用的教材由于存在理论性较强、针对性不足、无小结或习题参考答案而不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等问题,对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太适用。所以,按照冶金行业“十一五”教材出版规划的要求,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,我们编写了《传输原理》教材。书中内容由动量传输、热量传输、质量传输三篇共18章组成。动量传输、热量传输、质量传输统称传输原理,它们是冶金与材料制备及加工过程中三个不可分割的物理过程,通常有理论研究、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三种方法。本书主要介绍理论研究方法、实验研究方法和部分数值计算方法,即以质量守恒定律、牛顿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,从“三传”类似角度阐明冶金与材料制备及加工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动量传输、热量传输、质量传输基本概念、基本定律及基本解析方法。内容上力求体现系统性、针对性和实用性。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,我们还编写了《传输原理实验指导书》,并建立了课程考试试卷库。
  近年来,课程组不断总结经验,积极推行教学改革,教学改革研究主要涉及人才培养、课程体系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手段、考试方法等方面,2008年已建成“冶金传输原理”网络辅助课程。目前,该课程已形成了从理论教学、实验教学、试卷库考试到网络自主学习的完整教学体系。
  我们的教学队伍从开始的2人,发展到现在的10人,形成了学缘结构、职称结构、学历结构、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梯队,已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、实践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主讲教师队伍。